空間場景使人產生特有的情緒、記憶與行為,時空幻化,人與物在空間中移動、駐足、新增、老去。藝文中心本學期以「空間」作為敘事的主體,透過藝術的介入,凝視、關照、閱讀空間,並以時間為軸,織入歷史。我們精選了五部電影,與大家分享。
首先選播的是《在車上》,片中的所有人物關係都暗藏在這輛車的空間裡,有 女主角音的出軌對象、音就算離世了,仍以錄音帶的形式出現在這輛車內、男 主角家福反覆聽著錄音帶,依舊活在妻子仍在世的過往回憶之中,及改變男主 角人生方向的,正是接過他手中方向盤的女司機。紅色的SAAB900乘載著家福 的過去與現在,並帶領他直面自己的痛苦與悔恨,呈現他放下過去,學會重新 掌控自己人生方向的過程。
其次選映《失控教室》,教室內是年輕老師卡拉的烏托邦,她的開明教育 方式,遇到學生犯錯會用引導、溝通代替處罰,也教導學生必須用「證據 推論」來得到結果。教室這個空間象徵著理性、秩序與自由。教室外是一 個失控的校園,除了有偷竊事件,還可能有種族歧視、無力的官僚、失控 的謠言……電影談論的隱私、人權、正義等議題,都被悄悄地放進影片中。本 片邀請陳儒修老師為大家映後導賞。
其三,廖克發導演由不同視角全面切入,跨越台星馬日多國的紮實訪談、拍攝影片《由島至島》,以寬宏視野條理分明的敘事結構,為我們敘述很不一樣的 台灣二戰故事。對台灣人而言,這近似於一部冷冽而不留情面的小說,在罪與 罰之間,人們有千般無奈與身不由己的思量,然而人在做出每個決定時,存在 著選擇空間與道德評判,總期待人們能做出更適當的抉擇。戰場上的人如此, 和平時期的人更如是。此片特邀廖克發導演親臨政大與師生映後座談,並邀鍾 適芳老師主持。
其四、寬謙法師為拍攝《我父英風》跨越了東亞、北美與中國,追尋父親楊英 風足跡,走訪北京、上海、雲岡石窟、東京、紐約等十多個城市的空間,重新 追溯她心中父親的完整樣貌。寬謙法師坦言,父親與她的關係其實比較像「師 生」,而她更是出家後才真正理解父親的思想與為人處事。影片中楊英風上千 件藝術極品,令人嘆為觀止,呈現大師對生命與宗教人文的重視和關懷,並為 台灣百年藝術史溯及根源。很榮幸邀請到寬謙法師蒞臨政大為大家映前座談, 特邀王亞維老師主持。
此外,2003年蔡明亮導演承租了即將歇業的福和戲院半年,在裡頭拍攝了《不散》這部電影。戲院位於新北市永和,原本是大家比較熟悉的空間,經由 片子裡影像與聲音的設計,彷彿引領我們進入了一種「找鬼」的狀態…導演 多次以長鏡頭拍攝戲院的影廳、正門、樓梯、放映室、走廊、洗手間,使觀眾從影片中走入戲院內部,也帶著我們思考這空間改變的命運。非常高興, 再度邀請蔡明亮導演至藝文中心,與師生分享電影拍片的心路歷程與日後拍 攝方向的發展,精彩可期,不容錯過。
歡迎來藝文中心觀賞好電影,並參與映後座談討論、分享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