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氣味和滋味會在形銷之後長期存在,即使人亡物毀,久遠的往事了無陳跡,唯獨氣味和滋味雖說更脆弱卻更有生命力…它們以幾乎無從辯認的蛛絲馬跡,堅強不屈地支撐起整座回憶的巨廈。」1
普魯斯特《追憶似水年華》書中失意的主角吃了沾上茶湯的瑪德蓮蛋糕後,召喚出兒時回憶,家鄉的人、事、物,在品嚐溫茶與蛋糕的瞬間歷歷在目。「食物」的色、香、味連結著我們的記憶與經驗,回應了個人當下情境以及生命故事。而「吃飯」的行為在生活之中佔據了重要的份量,亦是各類重要節日不可缺的要角。112-1學期的活動主題「等一下,我們吃什麼?」,從最日常的經驗之中,開展我們與食物的關係。藝文中心規劃了三檔演出,創作者以明喻、隱諭、直接、迂迴的各種路徑,以食物做為展演的主題,將平淡無奇的日常的經驗,與觀眾分享他們的創作與食物之間的關係與想像。
藝術家李文皓的作品《洋蔥湯》&《紅燒肉》,以二項最常見的食材「洋蔥」與「肉」創作,在空間中感受食物的色香、時間的等待與家庭回憶。《洋蔥湯》為藝術家在政大不同場域「切洋蔥」的行為藝術呈現,洋蔥是菜餚中常見的食材,在處理洋蔥的過程,氣味盡散,在空間中以味道宣示它的存在,但在長時間燉煮後,卻化為無形,只留下鮮甜融入菜餚之中。《紅燒肉》烹飪的時間長,在等待料理完成的過程中,我們會做些什麼事來打發時間呢?打電動、看電視、刷手機…。創作者以二道日常料理做為表演的主體,和觀眾一起經歷味覺、嗅覺、聽覺、視覺的感官體驗。
食物在生活之中亦重亦輕,生活裡喜怒哀樂穿梭其中,如同日本電視劇《深夜食堂》劇中所描繪各式生活場景與困境,在飯桌上笑談人生的各種際遇後,再各自向前行。以食物為表演中介,《達康.come笑現場》雙人漫才演出藉由極具默契的拋接對答,在「達康來解答」即興回應觀眾對於食物的各種問題。達康以食物為媒介,用幽默當調味料,料理生活的酸甜苦辣、人生的煩惱。
身體以有形的食物充電,而延伸對食物的聯想,無形的食物它可能為一趟旅行、一首詩或是一場電影,以精神食糧餵養靈魂。在嚐遍了習慣的食物後,偶然遇見的異國風味,添增生活趣味也開闊生活窗景。芬蘭音樂家Ida Elina (依達‧艾琳娜) 《撥動心弦》康特勒琴(Kantele)音樂會,融合古典與現代的音樂敘事,講述芬蘭的傳統文化,也呈現Elina生命故事。透過Elina精湛的詮釋,帶著觀眾一起旅行,慢慢咀嚼感受芬蘭的音樂美食。
食物向來不只是食物,無論是濃密的家鄉味還是忙碌課堂間墊胃的速食,食物透過我們的所有感官呼應了個人生命痕跡。透過這些藝術創作,重新叩問食物與生活、生命的關係。一道菜或一頓飯,勾起的「混身一震」2非比尋常時刻,是食物的精神力量轉化為骨肉,深髓入心。
備註
1.普魯斯特 (Proust, M.) (1919)。追憶似水年華 I。李恆基、徐繼曾譯。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53頁。(1992)
2.普魯斯特 (Proust, M.) (1919)。追憶似水年華 I。李恆基、徐繼曾譯。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50頁。(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