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空間共振 第三屆數位創作與NFT徵件展】
2023年政大藝文中心以「FACES」為題發起首次校內數位創作徵件,13位政大學生從外部表徵反映自身心境、思考線下與線上身份的變換,推及自然與人文的對話;而2024年第二屆創作徵件「他、她、它∈多重宇宙」,探討人與物的連結,11位師生創作反映出地方、人物與時空,以至於宇宙的想像。兩年來甄選作品以實體展及雲端藝廊典藏匯集圖像及影音,展現政大師生自主創作活力。在迎向2025年之際,政大藝文中心鄭重推出「空間共振」主題,回顧臺灣科技藝術先驅楊英風及楊奉琛大師的雷射藝術(Laser art)研究及實踐,其中探索未知的前驅與自省特質,對處於量子時代信息不斷加速的我們來說,具有啟示。
台灣雕塑家楊英風(1926-1997),年代橫跨二次大戰之後至二十世紀末,媒材廣及油畫、版畫、速寫、水墨、漫畫、美術設計、雕塑、景觀規畫等,藝術創作風格多變,勇於嘗試創新,為帶領台灣藝壇走向現代化與多元化的先驅。楊奉琛(1955—2015)傳承其父楊英風公共景觀藝術的成就,結合傳統與現代科技的雕塑創作,呈現無窮自然力量,重現在地美麗的山水景緻。1977年,楊英風深受國外雷射音樂表演震撼,與學者們及楊奉琛合力將引進技術,1978 與文建會主席陳奇祿、清華大學校長毛高文發起「中華民國雷射科藝推廣協會」。自1979 成立「大漢雷射科藝研究所」,楊奉琛致力協助雷射實驗及推廣,1980年的「大漢雷射景觀展」更為國內首次雷射雕塑作品展。
楊英風曾形容「雷射是從宇宙最精、最純的本質所散發出的光和能,它與藝術結合所表現出的宇宙生命的跳動,…激發內心深處對生命的崇敬感與自覺的人類愛」。實驗室內雷射光在擴束及反射的鏡面中構成系統,光束以多振幅、頻率和相位碰撞、干涉,捕捉之圖像,引人聯想瀑布、雲海、原住民圖騰、神話等亙古不朽的想像。
雷射藝術與演算法藝術的特質實有同工之妙,而藝術家採「隨機性」之方式來創作藝術來由已久。1960年代起,藝術家開始使用電腦傳統編程(非機器學習編程),過程中不斷調校參數,在隨機或半隨機過程下產製無限多的結果。本活動帶領大家回顧藝術大師與科技、光線、生活的藝術沉思,鼓勵今昔科技媒介的創作對話,希冀加深數位作品的意義深度,引領觀者透過創作思考歷史文化,與數位藝術產生更多共鳴。

2025 Resonance in Space Open Call Exhibition
山下校區 電算中心一樓
Downhill campus Computer Center Gallery, 1F 徵件簡章
Open Call Guidelines
Creative Coding x Yuyu Yang’s Laser 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