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藝文中心節目 政大藝文中心節目
政治大學藝文中心政大藝中部落格
首頁參觀資訊聯絡我們網站地圖
系列首頁校長序序言百年歌謠節目介紹
陳郁秀文 |  陳芳明文 |  石計生文 |  彭明輝文 |  臺語流行音樂發展簡表
 

來自臺灣土地的聲音

彭明輝 / 政大歷史系教授

民謠的旋律,來自母親的大地。

臺灣各地區的民謠,依時依地依人而唱出內心的聲音,形構出臺灣的音樂地圖。

我們就從屏東出發吧!〈思想起〉又名思想枝、樹雙枝、思雙居;是一首即興風格的曲調,乃南臺灣人藉歌詠以排除炙熱陽光所帶來的疲憊。同樣是恆春民謠的〈草螟弄雞公〉,「草螟仔」即蹦跳自如、動作靈敏的「蚱蜢」,比喻年輕的少女;而「雞公」則是形容動作有些笨拙卻愛鬥小蚱蜢的老翁。

嘉南民謠〈六月茉莉〉,原為福建濱海地區的民謠,隨著先民渡海來臺,經由本土作詞家許丙丁填詞,蛻變成臺灣民謠。嘉義民謠〈一隻鳥仔哮救救〉,原為日治初期口耳相傳的民謠。見證了殖民歲月中,臺灣人的憤怒和無奈。因此,這首歌可謂是臺灣民謠中,極具歷史意義的歌曲。

〈採茶歌〉是著名的客家民謠,但並非描寫採茶姑娘採茶的音樂,而是一首溫馨的情歌,同時也是廟會喜慶等熱鬧場合常見的舞蹈戲曲之一。

1934年,鄧雨賢和周添旺合作〈雨夜花〉,歌謠影響其後臺語歌曲,以無奈、哀怨為主體的創作方向,是鄧雨賢和周添旺合作的第一首歌曲。〈望春風〉是李臨秋和鄧雨賢第一次合作的作品,詞曲、旋律優美雅致優美,成為臺灣歌謠的代表作。

宜蘭民謠〈丟丟銅仔〉傳唱多年,宜蘭人民在吳沙的帶領下,發展交通、鐵道,火車過山洞,山洞的水滴滴答答,人們期待未來的興奮心情,轉變成隨口哼唱的宜蘭調。

臺東調在恆春地區多稱為平埔調,早年許多恆春地區居民前往臺東開墾,將此曲調帶到臺東,並常以「來去臺東」開頭演唱,於是便被稱為「臺東調」。這個曲調後來慢慢被改編成〈三聲無奈〉。

臺灣北部民謠〈天黑黑〉,原屬順口溜的童謠唸詞,發源地為細雨不斷的金瓜石。臺灣童謠〈西北雨〉,歌詞中敘述了兩段故事,前一段描寫大雨中,鯽仔魚往女方家裡迎親,後段則是在西北雨下,白鷺鷥趕路回家,但卻迷了路,而且天漸漸黑了,祈望土地公、土地婆大發慈悲,幫忙牠返家。

〈港都夜雨〉原名〈港都的普魯斯〉,1951年,楊三郎受聘擔任基隆國際聯誼社樂師,經常下雨的港都,激發其靈感,將港都夜雨和跑船水手的心情融合,創作了演奏曲〈港都的普魯斯〉,樂團中的一名樂師呂傳梓,覺得這首歌只有曲沒有詞非常可惜,在徵得楊三郎的同意後著手填詞,再經由音樂家王雲峰修改完成,並定名為〈港都夜雨〉,流傳至今。

〈望你早歸〉是楊三郎的處女作,也是成名曲,吐露出日治時期臺灣人民的心聲。

這些具有各地特色和時代精神的臺灣民謠,是來自土地的聲音,一代一代在臺灣人民的口中傳唱著。

校址:11605 臺北市文山區指南路二段 64 號
服務電話:(02)2939-3091 分機 63393
首頁| 序曲| 最新消息| 活動相片| 相關連結|活動和時程表|| 義工招募 | 藝文加值趣
政治大學| 藝文中心| 政大藝中部落格| 政大駐校藝術家首頁| 參觀資訊| 聯絡我們| 網站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