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藝文中心節目 政大藝文中心節目
政治大學藝文中心政大藝中部落格
首頁參觀資訊聯絡我們網站地圖
系列首頁校長序序言百年歌謠節目介紹
陳郁秀文 |  陳芳明文 |  石計生文 |  彭明輝文 |  臺語流行音樂發展簡表
 

臺語流行音樂發展簡表

綜觀建國百年來臺灣歌謠,隨著歲月遞嬗,不論國語、臺語歌曲或是 客家、原住民音樂,其發展均自有軌跡,各具脈絡。以下本文就臺語歌曲部分, 約以 10年為一時階,羅列其時代背景與代表歌曲,並佐以同時代其他歌曲,如國語歌曲等之指標特色俾有助窺看時代全貌。

整理:張麗霜
期間 年代(西元) 時代背景或大事紀 代表歌曲
日治時期

1895-1945

1910 臺灣客家藝人打開先聲,林石生、范連生、何阿文、何阿添、黃芳榮等十五人前往東京錄音,開創臺灣音樂最早的錄音唱片。 《病子歌》、《相罵歌》
民國初年 抗日失敗,人民悲憤沮喪。 《丟丟銅仔》、《天黑黑》、《思想起》、《一隻鳥仔哮救救》
1930

1932年《桃花泣血記》成為臺灣第一首受市場肯定的詞曲原創電影宣傳主題歌,從此掀起流行歌曲的原創風潮。

臺語流行歌曲創作的第一個黃金時代。

 

《桃花泣血記》、《望春風》、《月夜愁》、《雨夜花》、《四季紅》、《青春嶺》、《白牡丹》

1941-1945 太平洋戰爭,臺語歌謠全面禁唱,臺灣唱片被迫停止製作。 (日語軍歌、時局歌曲流行)
戰後初期 1945-1960 1949 年戒嚴,臺灣進入政治管制時代。  

1950 年韓戰爆發,美援開始,臺灣地區持續戒嚴統治,娛樂事業轉往香港發展。  

1952 年起唱片公司陸續成立,以翻版東、西洋唱片和香港歌星白光、李香蘭等明星所唱時代歌曲為主。  

( 1950 年代國語流行歌曲主要是透過唱片和廣播將在上海與香港流行的歌曲傳入臺灣,代表性的歌曲為 《 綠島小夜曲 》。)  

( 1957 黃梅調電影流行。 1960 年代產生本土第一代華語流行歌曲的詞曲創作和演唱人才。)  

臺語流行歌曲創作的第二個黃金時代。

戰後第一首歌:《南都之夜》  

戰後四大名曲:《補破網》、《杯底不可飼金魚》、《燒肉粽》、《望你早歸》  

1950 年後期至 1960 年代尚流行以日本曲調填上中文歌詞、帶東洋風味的「混血歌曲」:《孤女的願望》、《可愛的馬》、《黃昏的故鄉》、《媽媽請你也保重》  

創作歌曲:《安平追想曲》、《港都夜雨》、《孤戀花》、《鑼聲若響》、《山頂黑狗兄》、《舊情綿綿》、《思慕的人》、《關仔嶺之戀》

經濟開放期 1960 塑膠彩色黑膠唱片開始流行,歌手文夏推出臺灣流行歌壇第一張長時間唱片 (LP) 。   ( 「西洋流行歌曲」蔚為風潮,征服大部份的高中學生及大學生。) 《田庄兄哥》、《行船人的心聲》、《夏威夷之夜》、《男性的復仇》
布袋戲階段 1970 外交困頓,以愛國歌曲與淨化歌曲為主。  

(校園民歌興起。)  

1976 年新聞局規定臺語流行歌在電視電台播出每天只能二首,每首長度不能超過一分半鐘。  

黃俊雄的電視布袋戲「雲州大儒俠」創收視率達百分之九十七,為臺灣電視史上最高收視率紀錄,布袋戲歌曲躍身成為流行歌曲。  

1977 年黨外運動興起,藉由歌曲掀起政治社會運動對土地的思念與愛戀。  

1979 年 2 月起,新聞局實施歌曲審查制度,規定播歌和出版均需事先送審。

《苦海女神龍》、《命運青紅燈》、《冷霜子》  

黨外運動傳唱歌曲:《望春風》、《黃昏的故鄉》、《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  

經濟起飛期 1980 1987 年戒嚴解除。

  臺語創作歌曲與歌手透過商業包裝大舉復甦。

  臺語歌曲透過夜市走唱與餐廳秀傳播。

  歌手如洪榮宏、江蕙、黃乙玲、陳小雲、葉啟田等人將臺語歌推向高峰,也推向勸世、悲情、江湖與粉味的世界。

  1980 年代末,早期不曾製作臺語流行歌曲的唱片公司及藝人也開始加入行列,例如滾石、飛羚、點將等唱片公司,發行潘越雲、羅時豐、張清芳等的臺語唱片,臺語流行歌曲逐漸成為臺灣唱片市場中新興趨勢。

《我是男子漢》、《一支小雨傘》、《不想伊》、《恰想也是你一人》、《心事誰人知》、《舞女》、《愛拚才會贏》、《情字這條路》、《你著忍耐》、《惜別的海岸》、《春風戀情》  

專為反對運動而創作的「反對運動歌曲」: 1987 年《毋通嫌臺灣》、 1989 年《母親的名叫臺灣》

1989 黑名單工作室「抓狂歌」專輯發行,大膽運用各類音樂形式,描繪臺灣社會風貌及種種變遷。因內容涉及政治敏感問題,成為臺灣最後一批禁歌。 「捉狂歌」專輯是解嚴後第一張自由創作的新浪潮運動代表作。
新臺語風潮 1990 社會風氣趨向自由與多元,國、臺語彼此跨界演出;流行歌「創作與偶像」大鳴大放。 《向前走》、《酒後的心聲》、《流浪到淡水》
創作元素中重新省思並融入本土文化,發展出特有的景觀 — 臺客文化。 臺客文化代表人物:伍佰、陳昇、新寶島康樂隊。
人文關懷 潮流 2000 人文意識抬頭,反映時下社會現象。 《落雨聲》、《家後》、《愛作夢的魚》、《甲你攬牢牢》

主要參考資料:
中華民國發展史•文學與藝術篇.歌謠(曲)/陳郁秀
「原創流行歌百年風華」講座—臺灣流行歌的起源/李坤城

校址:11605 臺北市文山區指南路二段 64 號
服務電話:(02)2939-3091 分機 63393
首頁| 序曲| 最新消息| 活動相片| 相關連結|活動和時程表|| 義工招募 | 藝文加值趣
政治大學| 藝文中心| 政大藝中部落格| 政大駐校藝術家首頁| 參觀資訊| 聯絡我們| 網站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