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觀建國百年來臺灣歌謠,隨著歲月遞嬗,不論國語、臺語歌曲或是 客家、原住民音樂,其發展均自有軌跡,各具脈絡。以下本文就臺語歌曲部分, 約以 10年為一時階,羅列其時代背景與代表歌曲,並佐以同時代其他歌曲,如國語歌曲等之指標特色俾有助窺看時代全貌。
1895-1945
1932年《桃花泣血記》成為臺灣第一首受市場肯定的詞曲原創電影宣傳主題歌,從此掀起流行歌曲的原創風潮。 臺語流行歌曲創作的第一個黃金時代。
《桃花泣血記》、《望春風》、《月夜愁》、《雨夜花》、《四季紅》、《青春嶺》、《白牡丹》
1950 年韓戰爆發,美援開始,臺灣地區持續戒嚴統治,娛樂事業轉往香港發展。
1952 年起唱片公司陸續成立,以翻版東、西洋唱片和香港歌星白光、李香蘭等明星所唱時代歌曲為主。
( 1950 年代國語流行歌曲主要是透過唱片和廣播將在上海與香港流行的歌曲傳入臺灣,代表性的歌曲為 《 綠島小夜曲 》。)
( 1957 黃梅調電影流行。 1960 年代產生本土第一代華語流行歌曲的詞曲創作和演唱人才。)
臺語流行歌曲創作的第二個黃金時代。
戰後四大名曲:《補破網》、《杯底不可飼金魚》、《燒肉粽》、《望你早歸》
1950 年後期至 1960 年代尚流行以日本曲調填上中文歌詞、帶東洋風味的「混血歌曲」:《孤女的願望》、《可愛的馬》、《黃昏的故鄉》、《媽媽請你也保重》
創作歌曲:《安平追想曲》、《港都夜雨》、《孤戀花》、《鑼聲若響》、《山頂黑狗兄》、《舊情綿綿》、《思慕的人》、《關仔嶺之戀》
(校園民歌興起。)
1976 年新聞局規定臺語流行歌在電視電台播出每天只能二首,每首長度不能超過一分半鐘。
黃俊雄的電視布袋戲「雲州大儒俠」創收視率達百分之九十七,為臺灣電視史上最高收視率紀錄,布袋戲歌曲躍身成為流行歌曲。
1977 年黨外運動興起,藉由歌曲掀起政治社會運動對土地的思念與愛戀。
1979 年 2 月起,新聞局實施歌曲審查制度,規定播歌和出版均需事先送審。
黨外運動傳唱歌曲:《望春風》、《黃昏的故鄉》、《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
臺語創作歌曲與歌手透過商業包裝大舉復甦。
臺語歌曲透過夜市走唱與餐廳秀傳播。
歌手如洪榮宏、江蕙、黃乙玲、陳小雲、葉啟田等人將臺語歌推向高峰,也推向勸世、悲情、江湖與粉味的世界。
1980 年代末,早期不曾製作臺語流行歌曲的唱片公司及藝人也開始加入行列,例如滾石、飛羚、點將等唱片公司,發行潘越雲、羅時豐、張清芳等的臺語唱片,臺語流行歌曲逐漸成為臺灣唱片市場中新興趨勢。
專為反對運動而創作的「反對運動歌曲」: 1987 年《毋通嫌臺灣》、 1989 年《母親的名叫臺灣》
主要參考資料: 中華民國發展史•文學與藝術篇.歌謠(曲)/陳郁秀 「原創流行歌百年風華」講座—臺灣流行歌的起源/李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