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音軌上的故事-百年臺灣悲與喜
陳郁秀 / 白鷺鷥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
音樂一旦動人,力量就無遠弗屆。尤其是流傳的歌謠,更是反應不同時代人民的心聲。本文將簡述從日治時代一路走來,百年期間歷史社會的發展背景,以及所產生的代表性歌謠。
1895年前後的臺灣音樂散落在生活、儀式、祭典當中,這些音樂內涵豐富,與常民生活密不可分。在歌謠方面,日本殖民統治時期,人民悲憤,民間流傳〈一隻鳥仔哮救救〉、〈臺灣民主歌〉;1932至1939年間產生的經典歌曲如〈望春風〉、〈雨夜花〉、〈四季紅〉、〈月夜愁〉等。
戰後初期,大街小巷傳唱〈歡迎歌〉。〈收酒矸〉和〈燒肉粽〉描繪戰後初期經濟蕭條、市井小民心中的苦楚。1947年「二二八事件」爆發,〈杯底不可飼金魚〉,是一首嚴肅,且寓意深遠的歌謠。
1949進入戒嚴,臺語流行歌謠逐步走向悲曲苦詞的創作年代,如〈秋風夜雨〉、〈港都夜雨〉等。此時尚流行以日本曲調填上中文歌詞的「混血歌曲」如〈黃昏的故鄉〉、〈媽媽請你也保重〉。華語流行歌曲透過唱片和廣播傳入,代表性的歌曲為〈綠島小夜曲〉。
1960年代經濟奇蹟發展,「西洋流行歌曲」蔚為風潮。戒嚴以來對流行音樂的管制與查禁使得臺語歌曲終至低潮。1962年臺灣電視公司開播,影響深遠,其中「群星會」成為日後引領臺灣成為華人世界流行歌曲重鎮的重要關鍵。另外電影黃梅調是另一特色。
在1970年代,釣魚台事件、退出聯合國、中美斷交等外交挫折激起民族情緒,現代民歌運動於焉展開。第一代臺灣城市華語歌曲誕生,如〈風從哪裡來〉、〈月亮代表我的心〉。臺語歌曲進入黯淡期,「混血歌曲」遭禁,黃俊雄電視布袋戲卻達巔峰,《雲州大儒俠》中〈苦海女神龍〉最具代表。1977年「黨外民主運動」興起,在政治社會運動中經常選唱〈望春風〉、〈阮那打開心內的門窗〉等以傳達對土地的感情。
1980年代經濟起飛,列居亞洲經濟四小龍。臺語歌曲〈愛拚才會贏〉激勵人心,〈心事誰人知〉、〈舞女〉等透過夜市走唱呈現蓬勃生命力。1987年解除戒嚴,自由之風大開,音樂進入嶄新階段。有批判性強烈的「臺灣新音樂」如「黑名單工作室」。黨外專為反對運動而創作的歌曲也順勢而生,如〈毋通嫌臺灣〉、〈母親的名叫臺灣〉。
1990年代後社會風氣益趨自由,本土歌謠的創作風格也更加多元,百家齊鳴。如林強帶有搖滾樂風的〈向前行〉席捲歌壇、江蕙展現都會女子新面貌的〈酒後的心聲〉紅遍大街小巷、陳明章從民間生活與小人物出發,傳達人文及社會關懷意識。
這一百年歷史所孕育出的珍貴音樂文化,也是呈現臺灣人民情感最真實的證言。在美麗歌聲的背後,還有屬於土地與人民的故事在迴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