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與「彼」
在不同的文化、環境、體制下,我們具有相異的思想、性格,是獨一無二的個體,是「差異性」的存在。然而在日趨均質的社會裡,為維持穩定、加速、系統化的運作,「異質」被視而不見或被整平。如何看見差異,讓我們看見「此」(我)與「彼」(他者),看到世界的凹凸不平,跳脫得/失、成/敗、善/惡的二元對立結構。或許透過不熟悉、困惑的「進入」,我們才有可能走進異質場域,從他者(彼)身上看見不同的自己(此),納入他者的經驗,進而了解與自己相異的人、事、物。111-1學期表演節目規劃了三檔樂人講.彈以及一檔行為藝術計畫,四檔節目內容皆為較少見的類型,透過藝術,我們打開連接異質場域的通道,在藝術共時裡,知此知彼。
《樂人講.彈 1-YK樂團》為西班牙樂人 Yerko Lorca與臺灣創作者黃冠螢共同組成,二位樂人將少見的西非傳統樂器科拉琴(Kora)、西班牙里拉琴(Lyre)與地中海的塔兒鼓(Tar)帶進校園,以古西班牙和希臘語吟唱地中海古老詩歌,呈現千年古樂。科拉琴、里拉琴、塔兒鼓如同來自遠古的神話世界,YK樂團以音樂為中介,帶著我們神遊一曲曲神秘傳說,進入時空的旅程。
那娜擊樂二重奏由二位傑出的打擊音樂家張育瑛與鄭雅心於2009年成立,此次受邀於《樂人講.彈 2》演出,將呈現臺灣少見的波斯手鼓(Tombak,又名Zarb)演奏,二位樂人於巴黎求學期間隨師承波斯鼓藝法籍老師François Bedel ,回到臺灣後繼續創作,將波斯手鼓古韻鑲嵌於現代樂曲中,致敬古樂亦開展它的新生命。二位樂人亦在非典型器物演奏拓展各種可能,與作曲家邱浩源共同創作以植物果殼為主軸的音樂,在不同器物上實驗出新聲響。
《樂人講.彈3-馬斯塔內音樂》(Mastaneh Music Band)為臺灣首個以演奏伊朗音樂為主的樂團,由伊朗音樂家Mona Kaveh Ahangari於2020年成立,邀請臺灣二位音樂家劉亭妤及李邦儀分別擔任琵琶及烏德琴演奏。Mona出生於伊朗德黑蘭目前定居臺灣,2009年開始達夫鼓(DAF)專業演奏,此次演出除了達夫鼓演奏傳統伊朗樂曲外,亦於樂曲中融合琵琶與烏德琴,透過演出、樂曲講解、伊朗詩詞朗誦等,我們以不同的路徑理解伊朗文化。
由藝術家陳孝齊策劃《在抵達終點之前》臨場藝術召集令的行為藝術計畫,邀請創作者李敏如、喻敏婷、李文皓、賴舒勤以及酸屋團隊共同合作。計畫以政大同學為核心,透過一場影片放映、一場演講、五場工作坊及二場臨場創作發表,由藝術家們陪伴同學創作,在參與和創作的過程中,尋覓差異合作的寬闊可能。此行為藝術計畫透過身體的創作與操演,創作者與參與者並非追隨或被追隨的對向關係,而是各自找尋屬於自己的獨特性,在前往終點之前,經歷各種ING的過程,都是滾動自己向前的推力,無關成敗與得失,是與自己對話的生命檢視。
由「此」的同溫層中跨至與「彼」的新領域,過程可能霧濛、不舒適、一知半解,但在變異的歷程裡,我們得以觀看各種事件的樣態,同理並察覺他者的存在與差異。透過藝術的媒介,提供「此」與「彼」、「過程」與「終點」的辯證場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