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與疼痛的畫布
刺青既古老又現代。歷史上的刺青是恫嚇、除妖、罪罰的印記,隨著人類文明不斷演進,它變身為展現個體獨一無二的時尚象徵。刺青圖案的表現和存在形式是刺青師技藝的極至展現,而承載它的肉身,則賦予它不同的精神意義與能量。110-2學期第22屆駐校藝術計畫以刺青為題,邀請二檔表演節目,以「記憶」和「疼痛」為路徑走進刺青的世界。
刺青是難以磨滅的身體記憶,當墨汁滲入皮膚,意喻著圖案也進入到靈魂深處,它以肉身反映了個人信念與觀點。《身體記憶》刺青展演為藝文中心自製表演節目,邀請刺青師韓哲睿(Ray)、聲音藝術家李慈湄、影像藝術家范球與燈光設計王宣文共同創作。二場展演以Ray的小時畫作為起點,展開一場記憶的閱讀與創作。一幅和樂融融的全家福圖像背後承載著成長的酸甜苦辣,在演出現場Ray是刺青師亦是紋身者,現場展演刺青,以身體為畫布記載、療癒、整理自己的生命故事。
刺青過程中的蜇痛彰顯了刺青的魅力,那些無以名狀但真實存在寓意,凝聚於尖針細端,透過身體經歷苦痛,在肌膚畫布上刺刻印記,以測量自我的存在。《扎身》由主創者陳孝齊邀請四~五位創作者以講述劇場、單人表演、行為藝術、動態裝置、活體雕塑等方式,從身體的自我性出發,討論身體刺痛感知。透過各種身體操演深探疼痛與蛻變的過程,曾經深入肌理的痛經時間淡化後轉變為何種樣貌。而在《扎身》演出前的《扎時間》創作演講,則邀請劇場評論人吳思鋒與創作者陳孝齊開展對話,在時間的通道裡討論行為藝術身體的各種可能性。
刺青是一種跨語言的符號,若干無以描述、無需明言的感受,在身體以記憶與疼痛敘事。一百個刺青,就有一百個故事,以刺青作品深刻紀錄的身軀,坦然地敘述著各種生命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