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hibitions
身體、心靈與圖像
「它的邊緣是心靈與身體的交會處,是心靈與世界的遭逢處,是『內外』色調變化的地帶。」1 —瑞莫.史坦Murray Stein
2022年的新學期裡,「刺青:身體記事本」為藝文中心第22屆駐校藝術計畫題目。以刺青為主、身體為副的概念向外擴張,從圖幅表現、宗教意涵、文化風俗轉向、歷史脈絡等方向進行踏查規劃,最終聚焦回藝術的表現形式,探索刺青與身體如何乘載個人意義與世代故事。在當代,刺青不再只是幫派或罪犯等負面的象徵,而是被刺者有意或無意地將身體視為畫布,將其作為展現獨特個性或內在感受的符碼。在本次展覽規劃中,首要關注的並非刺青的外在形式或工藝技法,而是圖像被賦予「意義」的過程,以及藉此追尋真我或反叛現實的意圖視為論述發展的可能,試圖以「身體圖像化-圖像身體化」另闢討論蹊徑。
位於5樓藝文空間的展覽《刺裸:國王的新衣》邀請藝術家侯俊明,以2014年迄今的《身體圖》訪談創作為基底,延伸再製後展出。透過與受訪者的互動和對話,邀請對方感受潛藏在身體裡的情感與想望,藉此描繪各形各色的身體圖像與敘事,並由侯俊明老師藉著這些對話的成果發展創作。沿著《身體圖》的創作脈絡,我們能看見身體是自我意識、認同、情緒、記憶、時間的總和,透過圖像創作要求觀眾正視「我在此」、「我存在」的證明,並從中窺見個人感知經驗如何作用於骨肉或產生不同程度的想像變異。
刺青作為個人生命及身體的一部分,將圖像銘刻在空白體膚上,是一種呈現自身意志的具體展現。作為此概念的延伸,駐校藝術計畫的前導徵件展《刺青:身體記事本》將在4樓藝心長廊同步展出。由中心公開徵求學生刺青圖樣,並委託攝影師蔡耀徵進行拍攝;同時,也邀請視覺藝術家魏閤廷,以這些飽含個人意義的圖像與故事為基底進行再創作。
在這兩檔展覽中,皆非直接討論刺青及其背後的流派或歷史,而是以刺青為媒介,企圖看見「銘刻」背後的血肉身體,並探尋藏身其中可能的隱諱意義。不論是將心靈感官轉化成身體圖像,抑或是把圖像內涵刺入身體,最重要的是,在刺/被刺、敘述/回應的過程中,個人的生命與身心如何能夠被看見、被理解、被記憶,進而追尋真我,嘗試發聲。
註1:Murray Stein著,朱侃如譯,《榮格的心靈地圖》(JUNG’S MAP OF THE SOUL),臺灣:立緒,頁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