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校藝術計畫 NCCU Art Residency Program

從「臉」到「連」

當人出現在圖像中,人臉總是成為圖像的中心。臉的英文Face亦有「面對」之意,一個人「面對面」與他者目光交匯、彼此交流時,臉以其特有的鮮活與生動,流露出展現自我與理解他人的時刻。然而,當口罩遮蔽了臉的豐富表情,數位製造消融了臉獨一無二的生物特質,各種變形與改造模糊了臉做為識別的基本界面,這個原本人類最特殊的辨識部位,若是被遮蓋、被消失、被變造,那張「臉」是否仍連結到真實的自己?Z世代身處電子虛擬與現實世界之間,降生於1990年代中期至2010年代初,深受網際網路、即時通訊、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等科技產物影響。第二十三屆駐校藝術計畫以「臉」為核心,連結Z世代的生活經驗,試圖從展現臉的各種介面為起始點,透過展覽、表演、電影與數位藝術等藝術呈現臉的各種樣貌與變形,其真實與虛擬、重塑與再現、辨識與存在等議題。

從傳統跨度到數位

此次駐校策畫以時間為軸,從傳統臉的凝視到臉的數位創作,藉由這些藝術作品我們經驗到臉最純粹的變化,在自然演變進程中,臉因歲月累積了紋理、情感,承載了自身的生命故事,是最有力道的生命見證。但當數位科技造就臉部變化,進而影響個人身份進化為多重數位分身,人類社會互動的樣貌與機制亦因此而起巨變。自然與數位科技所造就不同臉的樣態,兩者其間跨度未及百年,當數位科技融入我們生活之中,我們如何辨識、區分自身與數位科技的界限?

人人都是創作者

數位時代裡人們可運用的創作方式與媒材已與過往傳統界定的藝術類別大不同,尤其數位原生族群(Digital Native)更是善於使用各種媒介表達自己的想法。當Z世代遇上臉書(Facebook)、Instagram、推特 (Twitter)等社群媒體並將其作為記錄生活的平台而不斷上傳各式影音資料,臉的圖像的傳播、變形與再生產開啟了無限可能。無論是合成影像資料,快速產生可能是你或我的虛構之臉或是NFT(非同質化代幣,Non-Fungible Token)上一張張經過演算編程後「虛擬臉」 (Cyberface)1,臉變得虛實混雜,亦可無限複製。當臉的唯一性被打破了,數位臉可以是主體分身嗎?數位時代的社會治理應如何運作?期待這些創作的提問,讓我們更深切的思考數位科技如何影響我們以及未來世界。

人的情感與連結

從臉的原始樣貌走進數位網路世界中,人們在跨度極大的變化中亦回到最內在的核心情感連結,在網路互動裡如何看待自己、想被怎麼看見;如何辨識他人、連結關係與情感。Z世代的創作者觀察人在數位世界裡的各種樣貌,如同站立在多角鏡面牆裡,相互折射、映照。Z世代的創作在數位世界裡百花齊放,但在看似眾聲喧嘩的虛擬世界裡,多重身份的塑造,是否能滿足對情感歸屬的渴望﹖

本學期的駐校藝術計畫從臉的傳統凝視展現到數位世界的各種變形,以藝術為媒介,提問臉之於內在─自我認同與外在─社會角色的多角關係,縱使科技發展形塑著今日社群關係與價值觀,但我們依然關切著,走出螢幕之後,拿下口罩、沒有美肌與修圖、沒有社群的按讚計數,人跟人如何交會?踏出網路世界的同溫層後,人們如何以真實的臉物以類聚(connecting people)。

註:
1. 漢斯‧貝爾廷 (Beiting, H.) (2017)。臉的歷史。史竟舟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42-243頁。

駐校藝術計畫開幕暨演出
NCCU Art Residency Opening Program Ceremony and Performance
2022.03.21
(二) 18:00-19:30 | Tue. 21. Mar. 2023
藝文中心5樓平台(展覽場地對面的戶外平台)
5th floor platform, NCCU Art & Culture Center (outdoor platform opposite the exhibition venue)
線上報名 Register
開幕暨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