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這種政治氣候與攝影文化場景下,回顧張照堂的早期作品,與全盛期的大部分作品,即可清楚的理解,做為一個具有卓越視覺藝術才華、和反叛時代之政治壓迫氣氛的張照堂,為何在他的影像裡,展示著這樣強烈的超現實感、荒謬劇場、疏離觀點、甚至殘酷美學。從1960年代起,普遍受到西方現代主義思潮和藝術手法影響的臺灣文學界和各類藝術創作圈,確實爭相模仿西方的現代主義美學語彙,成為某種流行和風雅。儘管如此,我認為在攝影這種能立刻反應政治現實、因此被嚴格看管的藝術形式裡,以及對張照堂這樣具有叛逆性格的藝術家,超現實、荒謬、疏離、冷酷的影像語言,首先是一種試圖掙脫苦悶的抵抗與救贖之道。
張照堂在1960年代初期具代表性的、冷冽疏離的、超現實風格的攝影作品,一出手就是非常沈重的、具有壓迫性之巨大視覺張力的藝術。也就是說,他的攝影在創作之初,立刻抵達一個相當成熟的藝術高度。這樣的攝影家,讓人想起西方攝影史上的Andre Kertesz,Robert Frank,Henri Cartier-Bresson,和W. Eugene Smith等天才型人物。他們皆於創作之初,在影像掌握上,即已臻攝影快門藝術的成熟和高度。
張照堂出生於臺北縣的板橋,早期的一些經典影像,場景座落在他的家鄉,別有意味。我們固然可以在不知道「板橋」是什麼、在哪裡的情況下,閱讀這些作品本身的視覺張力與藝術趣味;但是,那些「無頭」年輕男子的身軀,那些失焦模糊的兒童的臉,那如鬼魅般冒出鏡頭前、立於稻田之中或裸身之上、浮現於布幔後、閉鎖於塑膠袋內的怪異頭臉,是出現在板橋的浮洲里、江子翠、村道上、廢墟前,背景甚至是清晰的稻田與觀音山時,那些代表著家鄉的地景,就讓這些無頭、糊臉、陰影與鬼魅,有了更讓人沈思的壓迫性與窒息感。這些鬼魅,是映照並宣洩著青年張照堂之抑悶不安的藝術精靈,也可以是臺灣社會在那個時代裡,身體和慾望沒有出口、靈魂和思想無路可逃的黑色共同印記。
more » 二、關於「現代主義攝影」

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一、時代背景
» 二、關於「現代主義攝影」
三、再評價張照堂
|